該做什麼?
又是平常的一天。該做什麼?看個社群,吃個東西,想到可以做什麼,做到一半又想到別的事情,東摸摸,西摸摸,忘記原本要做什麼,忘了自己原本想做什麼。該做什麼呢?
首先,問題不是無事可做,事情往往多到數不清:讀書、工作、運動、追劇、看演算法推的東西……,直到過了一段時間發現根本沒做什麼重要的事。問題在於,即使知道有什麼應該去做、做不做什麼對自己比較好,卻還是無動於衷地繼續原來的行為模式。追根究柢,因為這些「重要」的事情對當下的大腦來說無關緊要——知道天空為什麼是藍的似乎對生存沒什麼影響,看清楚螢幕上的字似乎比可能的視力惡化還重要。不管怎麼樣都還是能活著,大腦自然選擇跟著本能走,畢竟節省能量是人從遠古狩獵採集時代留下來的慣性。
什麼時候大腦才會決定要不要「動起來」?當大腦衡量完付出能量的風險與回報後,才會決定要花幾分力:就像如果長跑時一開始就火力全開,不用多久身體就會不堪負荷;但如果跑太慢也動不起來,大腦會決定一個足夠而適當的比例運轉。效能的判斷依據來自認知,也就是所有知識、思惟、經驗等的總和,投入注意力後得出的結果。如果有充分的理由投入心力,大腦就會調用更多能量和注意力在目標上;如果回報似乎乏善可陳,那麼還是照原本的習性少點風險。也就是說,人會不會去做一件事、能否把事做好,乃至出類拔萃、登峰造極,最重要的是「動機」,或說有多少動力花費能量換取未來可能的回報。
回報是什麼?摘蘋果可以吃,鑿井有水喝,物質性的回報容易解讀;但為什麼人會畫畫、堆積木、觀察星辰運轉?複雜行為的動機很難只憑三言兩語說明清楚,但顯然有些行為和生存沒有直接關聯,也不來自外力影響。實際上,正因有這種內在動機存在,人才能學會走路、說話,乃至探究、創造世間的萬事萬物。人類求生之餘的閒暇活動起於內在動機,或多或少造就了新的經驗或知識,又以各種形式影響人的生活,建立複雜多樣的文明;對個人而言,自主性的活動讓人磨練實力、探索未知,形塑想成為的自己。
為什麼不去做「重要」的事,即使那些事有助於實現未來的自己?因為回報感覺太過遙遠,不確定、不相信付出能獲得可能的回報;換句話說,認為自己沒辦法有足夠的付出,無論是因能力還是時間不足。然而,實現往往是可能的,只是認知限制了行動。如果沒有正確的認知,並且付諸實踐,只會在未來一次次後悔,直到變得無動於衷。許多人都是這樣:好像從來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,漫無目的地活著,根據考試結果讀了某個科系、找了工作,然後過著等上下班、消磨時間的日子。問題不是生存,而是除了生存以外沒有別的動機。
怎麼脫離這種狀態?若什麼都不做,改變當然不會自動發生,一切只會自然而然地如原來那樣。如果知道要做什麼,唯一需要的就是去做,並檢視實行的付出與成果;如果不知道該做什麼,先把庸庸碌碌、沒充實感的行為丟到一邊,花點時間依據現有的能力與經驗設定新的方向,然後一步步向前邁進。
那麼,該做什麼呢?
練習:寫下你認為你該做的事、不確定該不該做的事,以及現在會做但不該做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