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動機
該做什麼?
是個晴朗的早晨。和煦的陽光透過窗戶輕柔地灑落臉龐,被白天喚醒的你立刻睜開眼睛,興奮地爬起身、跳下床,迫不及待地準備開始新的一天——
這大概不是每一個早上的樣子,你甚至也許記不清楚上次自己有這種感覺是什麼時候。
但很久以前不是這樣的。
小時候
我們還是幼兒的時候,就算沒有人跟我們說該做什麼,我們也會自己找事做:張開嘴巴努力想說話,手腳並用在地上爬呀爬,隨手抓起一枝筆就開始亂塗亂畫。有的東西玩一玩就被丟到一旁,有的東西玩著玩著好玩一直玩,時間久了就成了「興趣」。
為什麼要說話?為什麼要站起來走路?小時候不用什麼原因,看著看著自然就想學。為什麼要丟球?為什麼要到處跑來跑去?不知道,但這些嘗試讓我們更認識這個世界。學會說話、走路有什麼好處,學之前大概也沒想那麼多;至於學會之後有什麼好處,我們也是在學會一段時間後才知道。學會開燈、學會吃飯、學會刷牙,成長本身就充滿喜悅。
然後開始上學了。
雖然似乎還是學東西,但好像不太一樣:好長一段時間一直坐在椅子上,什麼課就得做什麼事,拿別的課的東西出來還會被罵。有很多同學,同學好玩;但也有作業和考試必須完成——無論你想不想要、喜不喜歡,不管你記住、想懂、學會了沒。你發現如果成績好,師長會誇獎;如果成績不好,師長會責備。排名前面的人會被表揚,被表揚的原因不是「學會了」,而是「比其他人厲害」。不像從前學會走路本身就是開心的事,在學校裡會不會什麼成了比較的依據,做不做什麼跟自己的意願和生命經驗似乎沒什麼關聯。
成長漸漸變成了別人評價的目標。
(實際上,標準化教育最早建立就是為了把學生培訓成工人,依能力分發到合適的工作崗位上好提升產能。也因此競爭標準化測驗的成績便反過來成為爭奪資源的手段。)
既然最終目的是考試成績,最直接的做法就是為了考試成績讀書,更針對的做法則是直接教解題方法。標準化測驗不管學習動機、不管學得開不開心,考試只管成績如何,接著只管成績如何的制度用成績評定學生,讓我們在意成績如何。至於我們想學什麼、想做什麼,似乎只有透過考試、在填志願時才有那麼一點點自主權。
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。
然後呢?
學校教育的確有其作用,例如提升整體社會的識字率就是一例。但對個人而言,被要求服從的規範性往往壓過自主學習的意願。如果先前的知識沒學起來,一直發考卷寫的意義何在?硬是上完課、考完試後留下了什麼?單純想學、想動腦時什麼都樂得,因為那些自主的學習、思考與自身相關,而且在未來還可能發揮意想不到的功用。可是,如果各式各樣好像與自己生命無關的事物成了他人評定自己的標準,甚至變得以那些標準能帶來的賞罰為價值觀,本來自己的內在動機就被消磨殆盡。
我們都經驗過:那些被迫讀的課本、講義、考卷在大考後被丟到九霄雲外,在接下來的長假裡忘得精光。要做什麼?玩,大玩特玩。然後循環再啟,表情逐漸麻木,直到有一天終於又可以做想做的事,卻什麼都不想做。
不,問題不是動腦會累,不然人沒事不會去雕石像、做樂器;而是動腦的理由和自己的心沒有連結。不,問題不是沒時間,不然人不會有事沒事拿起手機滑兩下;而是覺得花費心力也是枉然。如果球隊有人不認真練習,如果樂團有人常常沒來,如果終究還是得有個學歷功名才找得到好工作,一切的付出都是為了什麼呢?
真的是為了什麼嗎?
內心
如果有個朋友請你幫忙,你幫忙的時候大概不會想太多;如果有份工作找你做一樣的事情,你也許會衡量一下報酬。幫朋友做事情,你在意的是做得好不好、有沒有幫上忙;做工作,你在意也許還是做得好不好,但接著是會不會過關、有沒有酬勞。動機不同,行為也會不同。
當你發自內心地想去做一件事,你會知道自己在做什麼,你會知道一切是為了什麼——或著說出自內在動機的「不為什麼」。無論是焊好一根電線、準備一場演講,乃至「為了世界和平」那樣宏大的目標,由內而外,真心誠意會引領你踏出腳步,走向想望的未來。那不一定是立即的,你得試著去做,一步步前進,穿過叢林與迷霧,不見得知道終點在哪裡。
但有一天,你會看到光亮,你會發現自己在做喜歡的事。你會每天早上興奮地爬起身、跳下床,迫不及待地準備開始新的一天…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