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時間
該做什麼?
世界上最珍貴的資源是什麼?
時間。
吃飯需要時間,坐車需要時間,聊天需要時間,睡覺需要時間,做任何事都需要時間。俗話說時間不等人:流星倏忽即逝,青春一去不復返,縱有全世界的錢財也買不回昨天。人能活的時間就幾十年,每天都是八萬六千四百秒。如果每天給你八萬六千四百元,用不完的錢就全部歸零,你會不會想方設法把每一塊錢花完?若是如此,是不是也該好好善用時間呢?
日積月累
時間可以花在很多地方:可以看電視、可以看書、可以畫畫、可以睡覺,效果也會依花的時間而有所不同。像擰開水龍頭這類簡單的事只需要花一點點時間,而且也不需要額外的事前準備;越複雜、越重要的事就需要花更多時間,而且需要累積足夠的時間才能做好:語言得一直用才流利,彈琴得經常彈才能熟練,就連走路也是不知搖搖晃晃地走了多少步才學會。能日積月累的事會隨著每一點增長提升效率和品質,沒什麼能累積的事做多了也沒有什麼差別。
當然,我們每天無可避免地得做一些像是幫水壺裝水這種沒得累積的事,但其餘的時間該做什麼?想像一下:要是現在有人突然給你三百元,可以買任何想要的東西,但是五分鐘後剩下的錢就會全部消失,你會怎麼做?大概就是跑去最近的店隨便抓幾個看得順眼的東西把錢花掉;但如果金額變成六百元呢?還是有很多東西買不起,但多了不少餘裕能用;如果再把金額提高到兩千元呢?五千元呢?
實際上,人擁有的金錢大都不是突然冒出來的,而是過去林林總總各種來源的總和;你現在具備的各種能力也不是突然冒出來的,而是過往某些時候所花時間的積累。要想做美味的料理,跟外國人對答如流,或是在十秒內解完魔術方塊,都得預先付出相應的時間才能做到。
所以,應該盡可能把時間花在能積累的事情上——不只因為「未雨綢繆」這種被動的理由,還是為了掌握能力以做到想做的事,乃至任何要做的事。
之所以有想做的事卻不去做,無非是期望不用花很多時間就有成效,或是花了一點時間後覺得沒成果就放棄了。不管是繳了健身房年費卻沒去健身,學樂器卻又不按時練習,學語言卻又不敢開口說,或是打算讀書卻開著電腦、手機東摸西摸……,通通都是因為急著想要收獲,卻還沒有付出相應的時間,於是沒有足夠的能力做到想做的事,又因為得不到成果而不願意花時間去做……。
耐心花時間練就能力,意識到從現狀到想望之間的這段距離只能自己努力縮短。別人可以幫忙,但關鍵還是得靠自己,而且只能靠自己。
因為有些事只有你自己才辦得到。
怎麼「花時間」?
無論是運動、坐車、還是幫手機充電,不花時間就做不到。不同之處在於:運動花的每分每秒都是自己的;坐車得自己搭上去,但開到目的地的過程是別人花時間;幫手機充電只要有人接上線,之後不管做什麼只要等一段時間就充好了。做任何事都需要時間,但有些事不用花自己的時間,有些事只能用自己的時間;有些事和自己花的時間沒什麼關係,有些事和自己花的時間習習相關。
和運動相似,回報與自己的付出最密切的是動腦:如果你不動腦,沒人能幫你動腦;如果你動腦,成效取決於你的腦——也就是先前有意無意動腦累積的結果——以及你注意力的集中度(認真動腦的程度),在一段時間裡運作的成果。所謂的花時間,其實就是投入體力、智力、注意力,隨著時間得到產出。
我們在小時候就經歷過了:如果平常就把課堂上的東西弄懂、記熟,考試前就不會手忙腳亂;如果平常一直沒學起來,大考前就算熬夜也補不完。如果真的把知識或技能學會了,就算在吃飯的時候問你也能講得頭頭是道;如果只是一時勉強抱佛腳,不用多久就能忘個精光。
所以,最難的其實是持續投入自己的心智,從數分鐘到數小時的聚精會神,每天持之以恆。
但這也是做好任何事最可靠的方法。